前線視野 | 讓愛在家庭和社區中流動
ICC 一直抱有信念: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愛,擁有一個充滿希望的將來和盡顯潛能的機會。「家· 友同行」計劃(FPP)當地經理 Alice 感恩能見證着這份愛,透過 FPP 的工作,延續到孩子們的家庭當中,燃點希望。
「 2013 年夏天,我透過朋友認識ICC,成為FPP 夏令營的義工。那是我第一次接觸殘疾孩子。當時,我負責照顧一名叫麗麗的孩子,並和她建立友誼。直到現在,我和麗麗仍是很好的朋友。」
2018 年,Alice 正式加入 FPP工作。
愛的感染力
FPP 致力為育有殘疾孩子的家庭提供支援,而家長們的勇氣也感動了 Alice:「想起一位育有三個孩子的媽媽,她的大兒子逸逸有重度腦癱,小兒子煊煊有重度自閉症。一家原住在距離長沙市約 4 小時車程的小城市。為了兒子們的康復進展,出於信心和決心,他們離開家鄉,在長沙市租下一間位於頂層的鐵皮屋。租金雖然便宜,但居住環境不算理想。
「媽媽懷有感恩的心。每次家訪,以及最近疫情期間,我們到訪送物資時,她總是很高興地歡迎我們,常常表達感謝。」Alice 分享道,「她的樂觀也正面影響着孩子們。」
縱然身處逆境,媽媽仍主動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,例如讀讀繪本、用字卡教孩子們「請坐」之類的詞語。Alice 認為,這份主動性,讓FPP 的家庭支援有更大果效:「在服務中,我們的治療師和特殊教育老師提供很多方法和建議,也希望家長們把這些知識內化,再主動應用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上。」
Alice 也分享了一位 14 歲男孩俊霖的故事:「他之前一直不能盤腿坐下,造成康復治療進展緩慢。在治療師的幫助下,以及俊霖和照顧他的奶奶的努力,他現在可以堅持盤腿坐下 20 分鐘。」俊霖的康復進展重現曙光,Alice 也難忘奶奶的笑容:「看到孩子的進步給家庭帶來快樂和信心,是我工作中最喜歡、最滿足的部份。」
「 FPP 所服務的孩子,大部份在一至兩個月左右能取得明顯的進展。」Alice 道,「家長因孩子每一次進步而快樂;反過來,孩子也因看到家長的笑容而獲得成就感。」

治療師和俊霖(中)及他的奶奶(左)進行家訪治療。
傳遞價值
Alice 本身也是透過夏令營接觸到殘疾孩子。她認為:「當大眾前來擔任義工,有真實的機會和孩子們相處,體會當中的難處,對這些家庭也更有同理心。」
FPP 也在微信公眾號推廣這些參與性活動,分享義工的故事。她期待夏令營帶來更多社會共融的機會,傳遞 FPP 的價值,讓社會對殘疾孩子及他們的家庭有更深的了解。
展望未來,Alice 表示:「希望FPP 的工作能繼續完善,更具針對性地回應家庭、孩子和青年人的需要。譬如,希望 FPP 能針對青年人提供更多職業輔導相關的服務。」期盼每個孩子能得到盡顯潛能的機會,在身處的社群中,活出更豐盛的生命。
「希望和機會因愛而生,而愛則是相信每個生命都是平等、神聖、值得被愛。我們希望透過孩子,把這份愛傳遞給他們的家族,也期望家庭感受到 FPP 的愛而產生希望,讓愛傳遞到社區。」
——Alice

Alice(中排左一)、FPP 項目發展總監博大衛(David Bondy)(後排右三)和一眾參加夏令營的義工和孩子們。
誠邀你成為「家.友同行」 的一分子,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!